朋友每天玩游戏,一年赚了100万
前段时间他找我聊天,说游戏要把自己的人生毁掉了,希望我帮他戒掉游戏。
我说不用戒掉,因为我也玩游戏,以前我每天玩游戏,今年以来才玩的少了。
他听完很惊奇——为什么我玩游戏就没问题,他玩游戏就耽误事儿呢?
其实,玩游戏、刷抖音,这都跟赚钱不冲突,真正跟赚钱冲突的是不懂制定策略。
今天聊聊这个问题,希望给你带来一些启发。
很多人都感慨时间少,但是稍微计算一下,就会发现,其实我们每天的时间挺多的。
上班8小时,睡觉7小时,通勤2小时,吃饭1.5小时(足够了),陪伴家人2小时。
还剩下3.5小时。
剩下这3.5小时基本上就是自己能够自由安排的时间。
相信大多数人,只要拿张纸把自己每天的时间列出来,都会发现自己至少有3-5小时的空闲时间。
这还没算上班时间的划水时间,事实上,大多数人都不会8小时完全在工作。
还有通勤的那2个小时,也是可以自己安排一些事情做的(比如读书)。
所以,我们每天都是有空闲时间的。
具体来说,一个上班族,每天都有这么几块时间可以自由安排。
1、工作之外的3-5小时
2、上班路上的通勤时间1-2小时
3、上班「划水」的时间保守点算1小时
这样算下来,我们每天可以自己安排的时间有6-8小时,甚至更多。
注意,这是去除包含陪伴家人等必要时间开销之外的空闲时间,还有至少6小时!
很多人都想做时间管理大师,然而,李笑来老师在他的《把时间当做朋友》中指出一个事实—— 时间不可管理,需要被管理的是自己。
库管要管理仓库,就得先了解仓库里都有些什么货物。
图书管理员要管理图书,就得先了解图书馆里都有哪些图书。
老板要管理员工,就得先了解「人性」。
同样的,我们要管理自己,就得先了解自己。
怎么了解?通过观察。
直观地说,观察自己每天做了哪些事即可。
到底什么可以定义我们是怎样的人?是我们日复一日,每天做哪些事。
如果每天吃高热量的食物,时间长了我们就会变成一个胖子。
如果每天读书、思考,时间长了我们就会变得博学。
如果每天写代码,时间长了我们就会变成一个程序员。
如果每天做生意,时间长了我们就会变成一个商人。
有的人每天研究书法绘画,那时间长了他就变成了一个艺术家,哪怕他顶着个皇帝的名号。
想通了这个问题,就会发现,我们大多数人都不太了解自己。
我们心里的自己和实际上的自己多少会有些落差,甚至有很大的落差。
所以,为了更加了解自己,我们需要记录自己每天做的事情。
具体点,我们每天把自己做了哪些事,每件事情用了多长时间,记录下来。
看上去很容易吧?相信我,这个方法虽然简单,却并不容易。
一旦开始记录,大多数人就会发现自己每天做的事情七零八碎,一会儿做这个,一会儿做那个,像个无头苍蝇在乱飞。
为了更好地记录自己做的事,我们可以给事情分类。
比如,读书、读公众号干货长文、读社群里大佬们的分享,这些都可以放进「阅读」这一类事情。
然后,再把读公众号爽文、娱乐新闻、刷抖音、玩游戏等归为「娱乐」一类。
如此一来,我们就可以按照类似工作、成长、娱乐、陪伴家人这样的几个维度把自己做的事情进行分类统计了。
分类之后,再看哪些可以分开,哪些无法分开,这样进一步细分。
就这样统计一段时间之后,我们往往会发现,数据显示出我们的生活就像复读机一样——
我们几乎每天都花大量的时间重复昨天的事;
每周都在重复上周的事;
每月都在重复上个月的事;
每年都在重复上一年的事。
我们日复一日重复做着那些我们发誓要改变的事。